中国留学生留学海外,不少学子通过参加学校社团,拓展自己的视野,缓解求学的孤独感,以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学习环境。
兴趣主导 培养能力
西班牙巴塞罗那时间下午两点,杜垣颉刚刚结束了汉服社舞蹈节目的编排,在电脑前接受了笔者的采访。
杜垣颉在巴塞罗那读高中时就对汉服很感兴趣。她说:“开始时通过朋友、同学介绍认识了汉服爱好者,大家在一起聊汉服、穿汉服,后来就希望把汉服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,于是就萌生了成立汉服社的想法。”
去年12月,杜垣颉和身边的汉服爱好者一起创立了“非余堂汉服社”。“‘非余’的意思就是‘不是多余’。我们想表达的是汉服不是多余的,也想通过汉服表达出大家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。”她说。
谈及汉服社,杜垣颉变得健谈起来。
杜垣颉是汉服社的副社长,也是最早的发起人之一,社团参与的第一个活动是每年一度的巴塞罗那市中国新年游行,杜垣颉与其他社团成员有幸作为汉服方阵参与到游行活动中。“因为是第一次在大型活动中展示汉服,所以有很多西班牙媒体采访我们,他们看到我们穿的汉服感到很新奇,也很感兴趣为什么我们在巴塞罗那推广汉服。”
今年4月初,非余堂汉服社与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中国学生会合作,在巴塞罗那城堡公园举办了一场主题活动,内容包括展示汉服、传统乐器演奏、品茶等。“当时有不少当地居民、游客驻足观看,我们的活动还被当地的华文报纸所报道。”杜垣颉说。
杜垣颉希望通过社团的一系列活动让更多人接近、了解汉服。近期,他们正在策划举办汉服文化科普课堂。
“在国外有时会感到孤独,所以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,做一些真正感兴趣的事情,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。更重要的是,在亲身参与、负责整个活动组织、策划的过程中,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。我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很有意义。”杜垣颉说,在承担起整个社团的重要事务和责任之后,才发现每一个活动的成功举办都需要前期非常细致的策划和协调。
谈到非余堂汉服社未来的愿景,杜垣颉表示,希望为推广汉服文化作出积极贡献。